保障糧食供應是國家基本戰略,化肥作為糧食安全戰略資源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點保障。當前肥料發展進入全新階段,2015年國家啟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2018年全國農用化肥使用量5653萬噸,比2015年減少369萬噸,下降6.1%,江西減量率遠超全國平均。社會各界重新審視肥料,認識差異很大,全面否定化肥的群體悄然中遍地開花,人們在享用化學工業帶來的溫飽和美味的同時,又積極地響應著抵制的理念。今年7月央視大型科普紀錄片《農藥》橫空出世,講述農藥故事,守望大地豐收,為農藥正名,告訴世人它只是在為人們生活更加美好、農業生產綠色優質默默奉獻。如同人類的糧食和醫藥,化肥和農藥本不是同類物質,但它們共同保護著生命的怒放,但也可能傷害了環境,背負雙刃,一路風雨。
化肥有那么多的故事
請聽我娓娓道來

化肥,是科技帶給人類的高效植物營養
始于硫酸銨,源于歐洲,來自于自然界。德國農業化學家李比希(J.V.Libig)提出的植物礦質養分理論是化肥生產和使用的基礎,該 理論至今無人超越。法國農業科學家布森高(J.V.D.Biussingault)于1843年建立第一個農業試驗站,發現作物中的碳來自空氣中的CO2,而不是土壤中的碳,提出了植物碳、氮營養學說。之后100多年來,各地科學家在植物營養與土壤農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和進步,確定了植物生長必須的17種元素,探索出這些養分的來源與及植物吸收利用的數量、主要形態和途徑,告訴世人,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礦質養分和水分,與空氣和水分中的碳、氫、氧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在科學技術的指引下,化肥的生產和使用應運而生,蓬勃發展 ,依賴于地力自然恢復的傳統農業突破了,人類打開了從生物圈獲取能量和物質的又一個通道,溫飽和營養問題得到解決,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口快速增長,人類文明進步呈現指數級增長,化肥施用近200年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化肥,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植物營養理論的突破興起化肥工業,1800年英國率先從工業煉焦中回收硫酸銨作為肥料,1842年英國用硫酸分解磷礦石生產出過磷酸鈣,1860年德國人從鉀鹽礦中提煉出鉀肥,1908年德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Fritz Haber(1918)和Carl Bosch(1931)發明了合成氨技術和工藝。此后隨著生產工藝的發展,化肥的濃度逐漸提高,養分由單一向復合發展。合成氨技術其實就是人工固氮,將大氣中的氮氣通過高溫高壓和催化劑的作用制成氨,所以氮肥屬于能源依賴型產品。磷、鉀肥從礦物中提取出來的,磷肥原料主要是磷礦石,鉀肥原料主要鉀礦、鹽湖,屬資源約束型產品。中國化肥工業歷經艱難,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成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盛于上世紀末,至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生產國和輸出國。1990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氮肥生產國和出口國,2005年中國磷肥生產比肩氮肥工業,2015年中國鉀肥開始擺脫單純依靠的進口。我國化肥出口大于進口,貿易順差這在化工產品中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化肥工業為我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貢獻巨大。
化肥,是農作物的“主糧”
都說肥料是農作物的“糧食”,肥料通常指有機肥料和化肥,有機肥的歷史與農耕文化同樣久遠,人們把種養和生活中產生的有機廢棄物以肥料形式歸還于農田,自覺形成農業生產內部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的最好模式。有機肥含有大量碳和少量的養分,可以維持土壤肥力和產量,但難以大幅提高產量,解決不了人類的溫飽需求;适寝r業生產的外部新的養分輸入,讓農田養分虧損迅速得到補充,作物連續高產得以實現,極大地提高了農田產出效率。從秦朝至民國,2000多年來水稻畝單產才從40kg提高到200kg,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水稻平均單產400-500kg,最高產可達1000kg。近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和調查顯示,施用化肥比不施用化肥可提高50%的單產,作物總產中有三分之一來自化肥的貢獻,中國糧食產量的一半來自化肥,這和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高度一致;手械臒o機速效養分不需要經過微生物轉化分解,施入土壤中后可直接被作物根系吸收,在植物生長旺盛階段可以迅速滿足作物需要;溶解性好的化肥還可以通過水肥一體,或通過葉面噴施的方式施用,進一步提高了作物的養分吸收效率和人類的勞動效率。沒有化肥就沒有現代農業和設施農業。
化肥,是農田土壤的好伙伴
化肥和有機肥一樣為農田增添生命力,化肥雖不似有機肥直接將有機碳輸入土壤,它是通過促進作物茂盛生長取得更高的生物量和更發達的根系將有機物質還入農田土壤,隨著農作物秸桿逐步退出農村薪柴角色,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的趨勢更加明顯。作物越高產從土壤中帶走的養分就越多,傳統地力培肥是個漫長的過程,化肥的施用使得養分快速歸還土壤,地力得到提升。國外160多年的監測和國內30多年的耕地地力定位監測者顯示農田土壤中的氮磷鉀等養分因施肥管理普遍增加,增加的程度由化肥投入量決定,如果持續投入大于產出,則積累增加,反之消耗下降,當然不同區域間,不同養分間表現存在差異甚至反差。幾十年來因化肥施用提升了土壤肥力,在農業生產系統內積累的大量養分,使得我們今天有底氣采取各種途徑來減少化肥的使用。土壤板結和污染不是化肥的原罪,有機與無機肥料合理配施是改善土壤結構的主要措施,土壤板結主要是大水漫灌、淹灌等不合理的耕作下水土流失造成的,化肥中僅磷肥可能帶入少量的重金屬,化肥中鎘含量平均低于土壤背景值。土壤本身也是一個碳匯,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儲存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減輕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化肥,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保障
除了舍生取義,在任何時候生存都是第一位的,生存的首要條件是食物,人們對食物的向往升級路徑就是從有吃的到有足夠吃的,再到吃得好,多樣化,吃得健康。高產品種、灌溉、農業機械化和化肥施用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意義是提高了各類農產品供給,人類的營養水平因此得到提高。而化肥對于人多地少的中國來說,意義更加重大,農產品高產、香甜、美觀、營養等品種優良性狀的表達可通過巧施化肥達到最佳,灌溉和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中與化肥結合也是越來越緊密。水果和蔬菜等經濟作物主要是通過溫室大棚、滴噴灌、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等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依靠化肥、農藥和植物激素,實現了跨越地域限制的種植結構調整,多樣化和高產出都得以實現。各類肉制品、奶制品、水產品的增長來自飼料供應的增加,依賴化肥施用的飼糧生產成功解鎖并升級“肥多-糧多-豬多”的大循環;蕵O大地豐富了農業生產系統中的養分供應,為生產更多人類所需的蛋白、能量、礦物質提供了基礎。在社會相當進步的今天,許多人有能力去追求高質高價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成為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的追隨者,其實今天的有機農業的源頭是化學投入品支持下的農業高產出,這些產出支持養殖業壯大,直接或間接(過腹)成為有機肥料。想想大量的有機肥從哪里來的?沒有化肥進入,依靠封閉式的農業種植內部物質循環利用的有機農業是生產不出大量的風味濃郁的、發育健壯的有機食品的,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也是任何一個農業生產單元辦不到的。
化肥,也是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者
人類的所有活動,無不與自然生態環境相生相克,所以化肥對環境的影響有正有負。正影響是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儲入土壤碳匯,減輕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植物生長涵養水土并培肥地力;通過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為退耕還林還草、退田還湖等環境友好行為提供保障。負影響和污染風險有:首先是化肥工業生產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還會產生“三廢”污染環境;第二化肥施用過量及偏失、施用方式方法粗放不合理行為會增加農田氮磷養分流失,耕地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物活性退化,加劇局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酸化、某水體富營養化,雖然化肥施用對環境面源污染的貢獻被過分放大,明明是小眾卻被誤解為主導,故問題必須重視,需要科學分析、正確認識、理性對待,這們才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水體富營養化的限制因子是磷素,綜合近年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施肥對水體總磷貢獻在5%以下。實際上,化肥中沒有被當季作物吸收的磷、鉀元素大部分還會留在土壤中,為下季作物所利用,農田流失進入水體的磷素旱地大于水田,尤其是城市近郊的老菜地中土壤磷含量積累多飽和,對水體磷污染威脅最大;时旧泶蠖嗍丘B分含量高、雜質低,基本成分是無害,引發的重金屬污染的影響很小,化肥對土壤和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風險來自于磷肥礦的鎘含量和復合(混)肥料的添加物,進口磷礦和磷肥的風險大于國產的,按照當前施肥量每年帶入農田的鎘遠低于工礦業開采和污水灌溉帶入的鎘數量。有機肥料因施用量大,來源復雜,對環境的負影響同樣值得關注。